黃金萬兩是多少金條?
- 時間:
- 瀏覽:371
- 來源:可可黃金網
在古代,黃金和白銀一樣,大多是元寶型的居多,金條一般出現在清代中后期為多,在民國時比較盛行。金條因為形似磚塊,所以又叫金磚。金條重量、成色不一,一般金條上會標上煉制的金鋪名稱、熔鑄年份、分量等字樣。
其中用于國際結算支付的金條標準較統一,所以又叫標金,主要有上海標金、天津標金和北平標金三種,各地在重量、成色上有一定區別。比如上海標金每條重量為10兩,成色為97.8%,所以又叫九七八標金。
宋朝時期的金幣和金葉子,黃金在宋朝是以法定貨幣形式出現的。金幣一枚重12g,也就是24錢,成色96%。金葉子則為純金打造的金箔,一個重約1兩左右。
明朝時期的金錠,主要用來貯藏或賞賜,不能流通使用。明朝金錠重約400g,也就是現在的8兩。清朝時期的金元寶,不是法定貨幣,重約古制七錢二分。
民國時期金條的歷史
黃金以金條樣式出現,是在民國時期。民國時期的金條在民間被稱為“大黃魚”和“小黃魚”,也叫“廠條”。金條上面都用鋼戳敲上了編號、成色、重量,一般都是中央造幣廠生產的。共工生產了111萬條,總重約153萬兩。
“大黃魚”指十兩一根的金條,是當時通行的規格,富有家庭通常都會存幾根“大黃魚”作為壓箱底錢。但后來金貴銀賤,普通百姓也想買黃金,“大黃魚”實在太貴買不起.所以金店就鑄造了1兩一根的小金條,稱為“小黃魚”。
民國時的一斤等于16兩,一兩不等于現在的50克,而是31.25克。也就是說,一條“大黃魚”的重量為現在的312.5克,即6.25兩;“小黃魚”的重量為31.25克,即0.625兩。
民國時期的一兩“小黃魚”大概可以換40個銀元,而三根“小黃魚”就可以在北京買一個四合院,金條在民國時期的購買力還是相當高的。